第(2/3)页 “咱会尽量找到这几个人,看看他们的成色,若有合适的,自会留给你。” 听到这不明不白的允诺,朱棣还是有点不甘,却也知道难以争取更多了,只能道:“谢父皇。” 朱元璋又道:“你若真有心到海外建藩,就别对刘宽心怀芥蒂,多与他交往——他来自后世,脑子里有用的东西可是不少,说不定哪样就能帮你大忙。” 朱棣冷静下来后本就意识到刘宽的重要性,打算交好,只是担心受猜忌。 朱元璋这么提醒,等于是准许他跟刘宽交好。 因此朱棣听了面色一喜,再次道谢:“谢父皇提醒!” 朱元璋又道:“你那几个孩子,包括尚未出生的老三,本应是好孩子,只因你没好好教导,又做了坏榜样,才惹出那些祸事。” “如今既知后世之事,以后便多花点心思教导他们——老大让他多练武,别再长成个胖子,还短命。” “老二要督促他多读书,让他友睦兄弟的道理,老三要教他孝顺、仁德。你可记住了?” 才二十二岁的朱棣听了这番话很是感动。 心道:父皇如此谆谆教导,说明还是很在意我这一脉的。 他眼圈也因此微微泛红,略微哽咽道:“儿臣谨记父皇教诲!” ··· 又过几日,九月将过。 这日刘宽上职后,如前两天般窝在“办公室”拟写奏本。 按老朱的要求,他尚有三份没交上去。 第一份是关于改革六部的建议,他早就写完,却觉得还需修改、润色。 第二份是关于如何发展科学、科技的奏本,他最近拟写的就是这份。 第三份就是关于海外封藩的奏本了,还没动笔。 这些涉及国家大事的奏本刘宽都当成论文去写,因此写得很慢。 当然,这也是老朱不急着要的缘故,否则刘宽大可以写得潦草一些。 忽然有书吏到门前禀报,“刘副郎,燕王殿下来访。” 刘宽略微惊讶,当即起身出来,却见朱棣已经站在院中,且好巧不巧地站在正开花的那棵大树下。 见此刘宽打了个激灵,下意识往树冠望去。 瞧见金桂满枝头,并非那白色的梨花,这才莫名松了口气。 旋即作揖行礼,“微臣见过燕王殿下。” “哈哈,妹婿不必多礼。”朱棣爽朗笑了声,扶了刘宽一把,道:“俺回京数日,听了不少妹婿的事情,心中十分仰慕,这才冒昧来访——不耽误妹婿公务吧?” ‘耽误。’ 刘宽心里如此想,口中却道:“不耽误——却不知殿下寻微臣有何事?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