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···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老师,先圣老子的这段话说得很明白,人、地、天、道,便是自然。” 朱檀背完《道德经》上的一段内容忍不住露出些许得意之色。 因为《道德经》虽是一位老师规定的读物之一,却并未要求背诵,当时只大概讲了讲,让他们课外去读。 他是觉得这段话很有格调,说出来能让人敬仰,这才花那么点时间背下。 没想到如今真派上用场了。 刘宽微笑点头,“回答得还行,老子这段话虽不能完全解释‘自然科学”中的自然一词,却也算是提到了。” “以你的年纪,能想到用这段话来回答,已经很不错,便给你计3分吧。” 说完,刘宽拿起粉笔,在黑板一侧写上:朱檀,3分。 嗯,就是横写,加阿拉伯数字。 朱檀眉头微皱,问:“老师,这问题最多可得几分?” “10分。” 朱檀小脸上更不高兴了,却也不敢说什么,在刘宽的示意下坐下。 “可还有其他人想回答?” 一时无人举手,因为没谁认为自己能答得比朱檀好。 就在刘宽准备结束这一环节时,李景隆眼珠子转了下,举手了。 得刘宽示意,他起身道:“老师,自然就是自然。” 刘宽听了无语。 心道,搁大本堂课上耍小聪明呢?不愧是你呀,大明第二战神。 口中则道,“你这回答连边儿都不沾,给你0分,坐下吧。” 李景隆悻悻坐下。 刘宽为了般《自然科学》杂志,确实查了不少资料,做了不少准备。 环视众人一眼后,便瞅了眼备好的教案,道:“其实,若要用先圣贤哲经典中的话来解释科学中的‘自然’,取《阴符经》中的一段话更合适些。” “自然之道静,故天地万物生。天地之道浸,故荫阳胜。荫阳相推,而变化顺矣。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,因而制之。” 如果有后世人在这里,可能会问:你为啥非要拿古文经典去解释后世的“自然”。 很简单,因为后世自然科学中的自然是外文意译——后世先辈翻译外文时大都很用心,便从古文经典中寻取了“自然”二字。 这也是为什么《道德经》、《阴符经》都有内容能稍稍解释这一词意思的原因。 后面,老朱与朱标听了刘宽这番话都眼睛一亮,若有所思。 《阴符经》是前人托黄帝之名所写,除小部分“修炼”内容外,大部分其实是富国安民之法、强兵战胜之术,是黄老之道中兵权谋的经典。 朱元璋成事后发奋读书,读了这本帝王书很多次,朱标也是如此。 却没想到,其中竟有先贤对“自然”的解释,此时听来自觉新奇。 ‘刘宽这个后世的什么大学生,虽不通儒学经典,却什么都懂点,绝非不学无术之辈。’ 老朱如此想,心中对刘宽的评价又高了些。 这是刘宽又提高声音道,“当然,老师要讲的自然,用《道德经》、《阴符经》中的文字描述都不够全面和准确。” “自然科学中的自然,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天地万物等一切自然现象。” “自然科学则是一门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、描述,理解、研究其中蕴含的道理,并进行预测的一门学问。” 说着,刘宽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地写起来。 写完转过身来,见这些皇子公子仍愣愣看着他,便敲黑板,“拿出纸笔,最好是用一专门的空白书册做笔记,将这句话记下来,以后是要考校你们的!” 年龄较大的皇子公子立马拿纸笔抄写。 这时朱允炆瞧了瞧正飞速笔记的朱雄英,忍不住小嘴一瘪,带着哭腔举起小手道:“老师,我···我好些字不会写。” 说完都要流眼泪了。 小模样可怜兮兮的,差点没把刘宽逗笑。 他见小朱植也一脸呆萌没动作,便忍住笑,道:“八岁以下可以不做课堂笔记,课后找学习委员、班长帮忙抄一份便是。” 心中又暗叹。 大本堂学生年龄差距大,进学时间不同,本就不该统一授课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