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千一百八十一章 沙幕中的弹道-《军工科技》

    【未修改版】

    吴浩刚走到实验室门口,就听见里面传来一阵争执声。陈磊正红着脸和材料组的组长对峙,两人面前的金属台面上摊着块焦黑的样本,边缘还凝着银白色的金属液痕。

    “超导线圈的临界温度就是差了 0.7度,这说明纳米晶带材的掺杂比例必须调整。”陈磊的手指重重敲在检测报告上,“昨天试射时产生的涡流损耗,已经超出了安全阈值的 15%。”

    材料组长推了推下滑的眼镜,镜片后的目光带着疲惫:“我们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才拿出这批样品,稀土元素的配比已经是理论极限。你知道现在 dysprosium(镝)的价格涨成什么样了吗?”

    吴浩轻轻叩了叩门框,两人同时转过头来。晨光从他们身后的窗户斜射进来,在空气中扬起无数细小的尘埃,像一群躁动的银虫。“把魏工请过来。”他指了指那块焦黑的样本,“他在军工所时处理过类似的超导稳定性问题。”

    半小时后,头发花白的魏工蹲在金属台前,用镊子夹起样本对着光看。老人的手指关节粗大,指腹上布满老茧,却能灵活地转动比指甲盖还小的零件。“你们看这里。”他指着样本边缘的微裂纹,“不是材料的问题,是冷却通道的设计角度偏差了 0.5度,导致局部产生了热点。”

    陈磊突然拍了下大腿,转身冲向计算机:“难怪模拟数据总差一点!我把三维模型调出来看看。”他的马尾辫在空中划出弧线,昨天还挂着黑眼圈的脸上,此刻泛着兴奋的潮红。

    吴浩站在窗边,看着魏工在图纸上画出新的冷却通道走向。老人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,偶尔停下来用袖口擦一擦流到下巴的汗珠。阳光照在他鬓角的白发上,折射出细碎的金光,像撒了把碎星。

    “当年我们搞第一台电磁轨道炮时,”魏工忽然开口,笔尖悬在半空,“用的还是铜基合金,打三发就得换轨道。有次在戈壁滩试射,炮管突然炸了,碎片把观测镜都打穿了。”他笑了笑,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,“现在多好啊,你们有超导材料,有计算机模拟,还有吴总这样敢给年轻人机会的领头人。”

    苏荷端着咖啡走进来时,正听见这话。她把杯子轻轻放在魏工手边,目光落在陈磊的电脑屏幕上。三维模型里的冷却通道像条银蛇,缠绕在超导线圈周围,随着参数调整不断变换着姿态。“医药那边刚发来回访记录,”她轻声说,“那位接受新药试验的老人,今天能自己扶着墙走路了。”

    陈磊的手指顿了顿,转头看向苏荷:“就是那个说想亲眼看看电磁炮的爷爷?”得到肯定的答复后,他忽然笑了,“等我们把精度调到 0.1米以内,就请他来靶场参观。”

    中午的阳光格外炽烈,晒得戈壁滩像块烧红的铁板。吴浩在食堂遇到了张野,年轻人正对着手机屏幕傻笑。照片里的小学老师站在教室门口,身后的黑板上画着胡杨林,树干上用彩色粉笔写着“保卫家园”四个大字。

    “她说想带学生来基地参观。”张野把手机揣回兜里,扒了一大口饭,“我跟她说,等电磁炮定型了,就给孩子们开堂科普课。”他忽然压低声音,“吴总,我想申请调到后勤保障部,专门负责军民共建项目。”

    吴浩看着他被阳光晒成古铜色的胳膊,上面还留着训练时的疤痕。“下周让苏荷带你去医药板块转转,”他夹了块羊肉放到张野碗里,“那里正在建儿童健康中心,需要既懂军事又懂沟通的人。”

    下午的研发会议持续到黄昏。当张小蕾在屏幕上打出“误差 0.17米”的字样时,实验室里响起了压抑不住的欢呼。有人把笔抛向空中,有人互相击掌,陈磊甚至抱着电脑转了个圈,马尾辫扫到了吴浩的肩膀。

    “准备申请军标认证吧。”吴浩的声音有些沙哑,他看着屏幕上的弹道曲线,它像条驯服的银蛇,在各种复杂环境参数下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轨迹。“让生产基地提前准备生产线改造,我要在三个月内看到量产样品。”

    走出实验室时,夕阳正把胡杨林染成金红色。那棵带树洞的胡杨下,不知何时多了个小小的身影。走近了才发现,是魏兵的儿子魏小宇,他正踮着脚往树洞里塞什么东西。

    “在藏秘密呢?”吴浩笑着问。男孩吓了一跳,手里的纸飞机掉在地上。展开来看,上面画着门大炮,炮口对着漫天黄沙,旁边歪歪扭扭写着“保护爷爷”。

    “爸爸说你们在造超级武器。”魏小宇捡起纸飞机,小心翼翼地重新塞进树洞,“老师说,有了厉害的武器,坏人就不敢来了。”他仰起脸,眼睛亮得像星星,“吴叔叔,我以后能跟你们一起造武器吗?”

    吴浩蹲下身,看着男孩被风沙吹得发红的脸颊:“等你考上国防科大,我亲自带你做实验。”他指着那棵胡杨,“你看这棵树,它能在沙漠里活三千年,靠的不是有多粗壮,是把根扎得深。做科研也一样,得耐得住寂寞。”

    夜幕降临时,基地的灯光次第亮起。吴浩站在观测塔上,看着靶场方向偶尔闪过的蓝光。那是工程师们在进行夜间试射,淡蓝色的电弧在黑暗中格外醒目,像在给戈壁滩眨眼睛。

    苏荷发来消息,附带着生物医药公司的最新报表。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成功率已经达到 78%,生产线调试进入最后阶段。“明天第一批量产药就能下线。”消息后面跟着个庆祝的表情,“研发部的人说,要给每盒药印上胡杨林的图案。”

    吴浩回复了个大拇指的表情,转身下楼。实验室的灯还亮着,陈磊正和张小蕾在黑板上演算公式,粉笔灰在灯光下飞舞,像群快乐的精灵。墙角的咖啡机咕嘟作响,飘出浓郁的香气,和金属的冷冽气息奇异地融合在一起。

    “舰载版的结构设计遇到点麻烦。”张小蕾指着黑板上的受力分析图,“在横摇 25度的情况下,供弹系统会出现 0.3秒的延迟。”她忽然笑了,“不过我们想到个办法,借鉴了医药车间的无菌传送带原理,正在做模拟测试。”

    吴浩看着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,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个雪夜。那时他们在废弃仓库里用简陋的设备做实验,最大的梦想是让电磁炮的初速达到 2000米/秒。而现在,他们讨论的是如何让这个庞然大物在颠簸的甲板上依然保持精准。